【丝路话语】非法社会组织借办会办赛敛财,何时休?

转自: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冯海宁

民政部持续推进常态化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不断清理山寨社会组织,然而相关问题却屡禁不绝。有些机构即便被“曝光”,仍能改头换面,重操旧业。比如第十八届“百花奖全国艺术特长生大会”,一项由商业公司举办的展示性活动,在层层包装中成为了“全国盛事”。(10月8日《北京晚报》)

近些年来,面向学生等人群的各种全国性、国际性大会和赛事有很多,这里面既有官方机构举办的正规活动,也有非法社会组织操办的敛财活动。为了治理后一种非法活动,民政部门已经公布了多批次非法社会组织名单,教育部发布了全国中小学生白名单赛事,应该说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仍有一些非法社会组织滥发荣誉称号,借办会办赛敛财。此次被起底的“百花奖大会”就是个反面典型案例,该赛事的四家主办单位,经查询均未在民政部门登记。2016年出现在民政部第六批“离岸社团”“山寨社团”中的“中国文化艺术教育促进会”,竟然作为赛事指导单位。

可见,之前被“曝光”并没有使某些非法社会组织收手,其仍然在参与赛事活动从中牟利。除了利用非法社会组织名头举办赛事外,这一“全国盛事”操办者为相关企业,而企业办赛是为了牟利,无公平公正可言。另一活动“才艺绣中华”2024寻找中国最具特色百位书画家,也是如此。

记者调查时,百花奖大会秘书长直言不讳,“就是公司办的。”“才艺绣中华”活动负责人表示,只要将作品发至邮箱,交费后即可获取相应证书。由此看出,这类非法赛事活动的基本逻辑,即打着非法社会组织的名头,滥发各种荣誉称号,让参与者花钱买证书,以此来牟取不当利益。

“百花奖大会”已经举办了第十八届,显然参与者累计总人数众多。其中,多数参与者应该是在无法甄别主办单位合法性,无法甄别赛事规范性、公正性的情况下,稀里糊涂被收割。即便某些非法社会组织被曝光,由于参与者没有看到官方信息,就会被吹得响的名头所忽悠,盲目参赛。

但也不排除某些参与者,看到官方曝光的非法社会组织名单后,仍在某种利益或者心理的驱动下,甘愿被活动操作方“割韭菜”。大概有的学生家长认为,花钱买来的荣誉证书可以让孩子进名校上重点班。有的书画爱好者,为包装自己让作品多卖钱,明知非法社会组织主办赛事也参加。

对于非法社会组织借办会办赛敛财行为,必须说“不”,以避免公众被欺骗被“割韭菜”,防止这种花钱就获奖的歪风污染社会空气。那么,该如何说“不”呢?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应该持续戳穿这类赛事及其主办单位的虚假面具、非法性质,让更多人了解真相,拒绝参与或者进行举报。

作为公众,在参与各类赛事之前应该对主办、承办单位做到深入了解,不要花钱购买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荣。随着有关部门和媒体持续曝光,非法社会组织颁发的证书将一文不值。同时,有关部门要以非法办会办赛,甚至以涉嫌诈骗,对这类赛事深入调查,依法严肃处理增加其违法成本。

教育部已经明确,各类竞赛产生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但在现实中,某些赛事证书变成了入学“敲门砖”,这种情况应该彻底杜绝。对于书画市场上各种荣誉证书满天飞,书画收藏者要擦亮眼睛,甄别书画家名誉的含金量。遏制不当需求,才能让非法办会办赛乱象失去市场。

责任编辑:杨阳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