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的乒乓球叛逆:西蒙·高茨为何总在挑衅与优雅之间横跳?

西蒙·高茨的手机屏幕在机舱昏暗的光线下亮着,北京时间9月27日凌晨,他慢悠悠地发了条动态:“我来了”,配一张舷窗外的云层。 而这时候,北京乒乓球馆里早就挤满了提前一周来适应场地的各国选手,训练球的嗒嗒声都快把地板震出节奏了。 这位法国老哥啊,真是把“压轴出场”完成了个人标签,连赶飞机都能赶出一种T台走秀的松弛感。 你说他慌吗? 瞧那状态,倒像是来度假的,顺便打场球。

其实这种“掐点式抵达”早就成了西蒙·高茨的招牌动作。 2025年8月的瑞典大满贯,别人提前三天倒时差,他赛前一天的训练服还挂在巴黎的衣柜里。 结果呢?

赢球后这家伙还冲着镜头吐舌头,照片秒传社交媒体,配文嚣张得像刚拆了埃菲尔铁塔的乐高模型。

可能吧,但人家用成绩告诉你:高手的时间管理,从来不是用日历衡量的。

不过这次北京大满贯,他的“迟到艺术”倒是撞上了个敏感话题就在上周,他刚公开吐槽过中国乒协给自家队员发了20张外卡:“33人参赛? 这数量太夸张了! ” 这话一出,网友直接分裂成两派:一派骂他“双标”,自己蹭着东道主便利还嫌别人主场优势;另一派却暗戳戳点赞,觉得WTT赛事确实该警惕“一家独大”。 但西蒙·高茨才不管口水战,转头就晒航班动态,仿佛在说:规则争议归争议,球台见真章才是我的剧本。

说到球台,这人打球的风格也和他的行程一样矛盾。 你看他平时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可一旦握拍,立刻变身“战术老狐狸”。 多哈世乒赛对阵王楚钦前,他放话“包里装着驯兽师的鞭子”,结果被国乒粉丝翻出三年前被马龙打成11-1的黑历史。

更绝的是他的“心理战前置”策略——每次碰到中国选手,赛前必放狠话,从评价对手“像头野兽”到希望热门选手“早点输球”,简直把媒体头条当乒乓球擦边球来打。

但你说他全靠小聪明? 那就错了。 30岁的西蒙·高茨早过了靠热血爆冷的阶段。 2025年瑞典一役,他和林高远缠斗五局,关键分敢用高抛发球破坏节奏,落后时反而加速搏杀,这种“反常规”操作背后,是吃了十几年乒坛饭的底气。 他的教练甚至被曝请了心理教练搞“抗压吼叫训练”,对着王楚钦的海报打光20盆多球。 所谓松弛感,不过是把紧绷藏在了香槟瓶塞里。

当然啦,北京这场子对他可不轻松。 资格赛杀上来的黑马等着他,场馆里33个中国选手的助威声可能震得天花板发颤。 但你看西蒙·高茨的社交动态,两个训练图都没配,倒像是来逛故宫的游客。 或许在他眼里,乒乓球场的胜负和巴黎咖啡馆的下午茶本质没啥区别:再急促的事,也得按自己的糖度调味。

所以问题来了:当“法国式松弛”撞上“中国式内卷”,西蒙·高茨的最后一刻抵达,到底是顶级选手的游刃有余,还是注定被车轮战碾过的傲慢?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