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国足:结果在选伊万时就定了,集训17天属于自杀行为
中国足球的棺材板,被一个克罗地亚老人和17天集训亲手钉死了。当雅加达的终场哨声刺破夜空,0-1的比分像块烧红的烙铁烫在六千万球迷的视网膜上——这场酝酿了68年的溃败,早就在选帅会议室和集训基地里写好了剧本。
伊万科维奇的固执,比他的皱纹更深刻。他带着上世纪90年代的战术手册闯入2025年的生死战,单后腰阵型在印尼归化军团的冲击下碎得像台风天的玻璃窗。中场失控?没关系。对手边路快攻?不重要。
这位71岁的老人用行动诠释什么叫“战术博物馆”:菱形中场的展柜里,王上源孤零零站在禁区弧顶,像件被遗忘的文物。足球经纪人赵震的预言在更衣室墙壁上撞出回响:“选伊万时就注定结局,可惜足协连0-7输日本这样的警告都没抓住!”
更荒诞的是用人玄学。当杨泽翔的名字出现在首发名单,球迷手机瞬间被问号刷屏——这位在俱乐部替补席坐穿板凳的球员,竟成了世界杯预选赛生死战的主力。
印尼主帅克鲁伊维特赛后的嘲讽像把手术刀:“中国队的布阵像打乱的拼图,我们只需等待他们崩溃。”而伊万最致命的换人表演发生在第67分钟:用刘若钒换下张玉宁,锋线最后的支点消失,进攻彻底沦为无头苍蝇。
展开全文
17天集训是个慢性毒药。记者陈华在球员通道拦住满头汗水的国脚:“中超的节奏呢?被集训磨光了吧!”这剂毒药我们不是第一次尝。3月对阵沙特前,同样17天封闭训练,换来的是全场被压制;6月再服此药,球员跑动数据比联赛期下滑23%。最讽刺的对照组就在眼前:沙特队赛前只合练4天,球员肌肉线条在聚光灯下发亮;澳大利亚人在杭州喝着奶茶逛街,回赛场照样全取6分。
足协的集训癖好堪比赌徒心瘾。去年9月25天集训换来0-7惨败日本,10月短期集训却连胜印尼巴林。数据啪啪打脸也挡不住豪赌:今年6月生死战前,中超提前三周停摆,国脚们在没有热身赛的浦东基地里空转。体能教练的哨声成了最残酷的笑话——当王钰栋下半场轰出那脚中柱远射时,18岁小将的冲刺速度竟比老大哥们快1.8米/秒。
腐烂的足球官僚体系才是真正的掘墓人。选帅标准永远在“熟悉亚洲”和“便宜”之间走钢丝,200万美金预算连份像样的战术分析报告都买不起。当乌兹别克斯坦庆祝历史性出线时,我们的足协官员还在为集训酒店订几星级吵架。印尼归化军团撕开的不只是防线,还有血缘归化政策的遮羞布——别人的归化是战力倍增器,我们的归化球员在俱乐部连报名都困难。
球迷的眼泪早被愤怒蒸干。社交媒体上退票话题阅读量破亿,龙兴体育场的“荣誉之战”海报像张过期作废的彩票。王大雷赛后掩面痛哭的画面被做成表情包,配文是:“哭什么?四年前输越南不就这样?”记者肖赧在混合采访区的喃喃自语被收进话筒:“退休前还能看到世界杯吗?”这个问题在更衣室墙壁上反弹,撞进每个足球人的耳朵里。
唯一的光来自黑暗本身。当18岁的王钰栋带球突进,三道印尼防线被他甩在身后,皮球击中门柱的巨响像记重锤砸醒所有人:中国足球的未来不该押在七旬老帅的固执和官僚的集训癖上。足球经纪人赵震在朋友圈写下判词:“从选伊万那刻起,这就是场预先举办的葬礼。”而17天集训,不过是为棺材钉上最后一颗钉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